如何评价韩国电影《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讲述的是 1980 年 5 月,首尔的出租车司机万燮(暂音译,宋康昊饰),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因为德国记者彼得(托马斯·克莱舒曼饰)承诺在宵禁前往返光州就支付他一大笔费用,便载着这名记者驶向光州的故事。影片已于 2017.08.02 上映。演员:宋康昊,柳海镇,柳俊烈,thomas_kretschmann
关注者
1142
被浏览
445208

230 个回答

8月2日上映的《出租车司机》两周时间观影人次就突破800万人,距离一千万观影人次也已不远。韩国人口总数五千多万人,这个观影人次意味着没七个人当中至少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可以说非常厉害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时代历史事件下闯入的小人物,这个历史事件就是韩国著名的光州事件。




在那一年的光州,曾经有一个德国记者用影像记录了那里发生的一切,并创作了《蓝色眼睛的目击者》一书,让全世界了解到了当时的光州在发生着什么。




完成这个壮举韩国一位出租车司机功不可没,司机作为向导搭载记者在光州拍摄,而后又在小巷中甩开戒严军队,成功把十卷胶片安全送出光州。


而这部电影就讲了这个记者和这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光州事件对于韩国民主化进程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它留下的更多的是惨痛,上百个为了抗议走上街头的平民被残忍杀害,可以说是韩国现代历史中最黑的一段了。


它也曾经历了被掩盖再被平反,被隐藏再被揭露。而多年之后外界才得知事件具体的伤亡人数。


在韩国,直面光州事件、提到光州事件的电影很多,2007年金志勋导演的《华丽的假期》则直接将视角放在事件中心。


万千民众走上街头的盛况:




说句实话,这部电影过度煽情人物脸谱化,真的算不上一部经典佳作,但是他让人置身于事件中,其历史意义大过电影本身。


《出租车司机》的导演张勋,先后在金基德《弓》、《时间》中担任副导演。


之后独立担任导演拍摄了《电影就是电影》、《义兄弟》、《高地战》三部电影,每一部都在水准之上。




《高地战》之后几年,他全新筹备《出租车司机》,厚积薄发,得此佳绩。


而这部电影的主演更是分量十足,他就是韩国国民影帝宋康昊,这也是继《义兄弟》后他第二次和张勋导演合作。


《义兄弟》中的宋康昊:




宋康昊拿遍了所有韩国国内的影帝奖项,演技上可以说已经是出神入化。


两位大导朴赞郁和奉俊昊也与他合作得亲密无间。


在《辩护人》中他是一个朝着目标步步迈进的律师,被韩国民主化进程所感染,最终走上了民主辩护的道路。


《杀人回忆》中他是小镇警察,路子很野办事简单粗暴,可是当他下定决心追查案件时,认真得同事们都害怕。




《密阳》中他是乐天热心的汽修厂老板。




《汉江怪物》中他又是一个平凡糊涂的中年男人,更是一名父亲。




一张大饼脸,一双小眼睛,就是这个外貌丝毫不出众的人从小人物到大人物,演活了韩国电影。


他的电影,有太多涉及了韩国的政治、社会的那一面,也让人觉得《出租车司机》这个角色非他莫属。




宋康昊在电影中饰演的那个出租车司机是个十足的小人物,叔相信以他的演技必然可以信手捏来,而小人物闯入大历史的厚重感也让人期待。


德国记者由托马斯·克莱舒饰演。


他曾经七次出演二战时的德国军官,最有名的应该是在《钢琴师》中饰演的那个。




如今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韩国新生代演员柳俊烈也在电影中出演了重要角色。




86年出生的柳俊烈,2014年才出演独立电影《社交恐惧症》正式出道。


之后在《请回答1988》中出演刻薄的二儿子金正焕才让他为人熟知,还凭此剧获得了百想艺术大赏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柳俊烈和剧中cp李惠利的恋情也在今天曝光,狗焕党们要欢呼雀跃了。




这些演员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叔很期待。


宋康昊说:这部电影主旨不是还原那段历史,而是想展现人性。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身处那个时代的小人物。


正如叔昨天推荐的《二十二》一样,历史洪流中的鲜活个人也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忘历史的重要原因。


《出租车司机》具体怎么表现还是得看了电影才知道。




不过就它目前超高的票房和高评分来看,叔有信心,这部电影会让人有沉重的惊喜。


历史需要在不断反思、不断直面过去中进步。


《辩护人》、《华丽的假期》、《薄荷糖》和《出租车司机》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了展现了光州事件,以及这个事件给各种不同的人所造成的伤害。




不断的揭开伤口,反思过去,这种做法很让人尊敬。


历史的黑暗面不应当隐藏,光州藏了八年,最终还是要直面。


叔非常羡慕韩国有这样的审查制度,以及有这样一群电影人将黑暗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拍成电影。


2011年《熔炉》上映,在各方呼吁下此案重新侦办,施害者受到法律制裁,而更多的受害者出来吐露心声。而后韩国更是通过了著名的“熔炉法”(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对于性侵幼童及残障人士加重处罚。




一部电影改变社会,《熔炉》做到了。


同样是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于2013年上映,因为这部电影韩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釜林事件”成为热议话题,也因此得以复审,最终33年前被判有罪的五名受害人得以洗刷伴随自己33年的冤屈。




一部电影改变历史,《辩护人》做到了。


除此之外的《素媛》、《杀人回忆》、《追击者》部部都直击社会、直击人心。




任何粉饰太平的社会都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敲响警钟。


要是有机会在影院看到《出租车司机》看到《辩护人》,看完片尾叔应该会起立鼓掌吧。


谢谢他们让电影这门艺术变得伟大。


至于电影哪里有看,叔只能说等一段时间,网盘见。

虽然《出租车司机》很精彩,但就个人而言,都是以韩国光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我更喜欢《华丽的假期》。

《出租车司机》将视角放在人物的身上,以一位出租车司机一次危险的经历,带出黑暗的光州事件,但对于事件的描述过于简单,重点突出的是一位司机的勇敢和伟大。

该片对其它人物的刻画不够丰满,影片有些片段过于刻意,特别是最后的追车,过于套路。

而《华丽的假期》将重点放在了事件身上,详细的描述了军人内部的分歧,市民开始的反映,引出学生、老师、神父、医务人员,普通百姓的故事,相对而言,人物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故事更能直击人心。

但是,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华丽的假期》,都能看到韩国政府的无情,韩国军人的残暴,都能体现韩国市民的抗争和勇气,韩国百姓的无助和良心,都能证明一句名言:民主之花需要鲜血来灌溉!

无论如何,能有拍这样电影的影人,能让这样电影上映的国家,都是让我羡慕的。

PS:

1.说个有趣的事,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出租车司机,两部电影的主演,都是韩国排名第一的《杀人回忆》的主演。

2.个人更喜欢《华丽的假期》,因为但凡有些年纪有些经历的人,看到影片都会觉得,这特么是韩国拍的吗?太像了!90后就别来评论了,因为你可能啥都不知道。

最后一篇,接下来休息几天。

《出租车司机》是一部撼动人心的电影。一位汉城的士司机因缘际会,载了一位德国记者去光州,亲历1980年韩国的光州事件。他见证了学生反极权政府的示威,军队的血腥镇压;他和义愤填胸的市民一起参与营救,最后身负打破新闻封锁的重托,冒险协助记者把录像带出光州,让暴行得以公诸于世。

正是因为这位“蓝眼睛的目击者”,让全世界看见了一个理应是民主国家的血腥镇压; 短短不到 10 天,光州有 218 位民众死亡, 363 位失踪,连轻重伤的伤患在内,合计有超过 7000 位受害者!

电影感人,因为它把在历史叙述中面目模糊的普通人,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光州的“民众”和“学生”再不是一个名词,他们成为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妻儿、有朋友、有生活、有梦想。我们和来自外地的汉城司机一起认识他们;到悲剧发生时, 对于汉城司机或是对于我们,他们已不再是陌生人。

可能很多人没有观察到德国记者辛兹彼得的变化,表面上他有典型专业记者的使命感,勇于只身闯进危险而封锁的光州采访,可是,期间他对韩国人并没什么好感,对金四福也没多少尊重,最强烈的倾向是成就一则爆炸性的报导,个人事业功德圆满。随着他知道金四福及光州人的苦处,并一再目睹韩国人被政府射杀、医院满布尸体的惨状,他性情同样产生了变化,渐渐能够同情及为韩国人“请命”,对他来说,最后整件事的意义已不仅仅在爆炸性报导,更多了一位挂念终生的救命恩人。

回到韩国那个历史大时代,光州事件触发点是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暗杀了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而引起,及后军队出身的全斗焕以政变推翻崔圭夏的短期管治,强势武力镇压,便出现电影中一幕幕悲壮的画面。

其实,亚洲的社运有其规律,随着二战以后经济成长,人民生活改善到一个地步对制度与自由有更多的要求,以缓解随成长导致加剧的贫富差距、通胀,及从欧美文化得悉可有更高一层的诉求,促成了数十年各种抗争运动。

喜欢理性思辨的人,面对这类电影作品,可能还会进一步追问,当时的抗争者真的有剧情描绘得这么美好吗?还只是事后经过浪漫文艺化,从而向人民灌输的神话?这完全是捉错用神又无谓的想法,因为一个当代社会,只要还存在真正的历史学者或史学家,到了最后,人们不可能广泛相信电影作品俨如真实的历史面貌,像迷信神话传说一样建构观念无法反思。

[孙志超:如何评价tvN新剧《argon》?]

前两天我提到了韩剧《Argon》,其中有一幕提到光州事件,资深的退休主播提到,在光州事件落幕后,愤慨不平的群众其实第一个冲去抗议的是电视台,而不是当时的政府。以这一段不难看出,曾经人们有多么愿意相信媒体,而曾经也有媒体人多么想报导真相,曾经被视为监督第四权、无冕王的媒体人骄傲,如剧中收视不好的“ Argon”新闻小组岌岌可危,成为沙漠中最后的绿洲。

而《Argon》第一集就很大胆地以大型商场倒塌,影射了世越号的惨剧,媒体碰到大新闻时为抢收视,如侦探柯南附身一般。与“Argon”同台的当红新闻节目仅以片段线索,为抢快就臆测报导了某工程师因收受利益而设计不当,并以电梯中的工程师遗落的帽子判定他率先跑路,造成其他媒体猎巫他的妻小,但冷门时段才播的“Argon”却不愿跟这则扇风点火的假新闻,组长兼主播的金白镇尽管坚守了新闻良知,查明真相却因没跟风而被公司惩处。

《出租车司机》虽发生在1980年,但媒体被受控的情况却延续至今,新闻自由并没有被彰显,在21世纪反因为财阀介入政治,而被掌控严重,当日前韩国的MBC与KBS电视台工会,为维护新闻自由,而展开串连罢工后,SBS会长尹世荣在9月11日也承认自己“曾看政府脸色办事”。反观欧美国家各新闻台,何尝没有因各自立场,只取与赞助自己的政党有利的角度报导,同一件事情都取其不同切面放大,来刺激人们情绪与收视率,如同宗教催眠与综艺哗众,只是韩国的记者站出来了,韩国的戏剧也拍出来了、韩国的书也写出来了,他们各自以自救突围的方式,让人们知道到处都是假新闻。

假新闻如气味,闻久了,人们就不觉得是臭的,每天被假新闻包围,不只新闻台,网络媒体也看风向扇风点火,立场总比新闻鲜明。韩国影视令人佩服的点是,就算媒体被收编,《出租车司机》就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当时情况的严峻,韩剧《Argon》就想拍出为何新闻走至今日威信全失的地步。

关于光州事件的韩国电影还有好几部,比如《古老的庭院》和《华丽的休假》。尤其后者,跟《出租车司机》一样有圆环喷水池的军民对峙,不同是民众被射杀拍了出来,后面更以暴易暴,退役上尉以重型机枪把杀人军队打得片甲不留、落荒而逃。

我做了些功课,发现《出租车司机》所呈现的光州事件根本无法让人窥见事件始末与细节,缺漏不少、也杜撰了许多。所以说,如果看了《出租车司机》而把光州事件当作是一个韩国独裁者派出军队压制民主运动的事件,从理解历史来说,是相当偷懒的。

我们要知道,韩国民众的反抗运动向来不是吃素的,当初在光州的民众并非丢丢石头那么简单,他们可是拿下兵工厂、占领了全罗南道厅的狠角色。而相对的,韩国军方在美国的默许下(二战后,其实韩国政府要调动军队都需要经美国同意,所以光州事件在历史脉络上可说是韩国人民由挺美转变为反美的重要转折原因之一),“镇暴措施”也并非只是片中军人开枪扫射场面那般简单,军方最后甚至是调动了装甲部队,电影本身并没有拍出来。

再来就是韩国城乡差异的极致背景:将时间往前推移并以地区发展来看,光州所在的全罗南道在古时是百济,与另一个古国新罗,也就是大邱、釜山所在的庆尚道,一直有着地域对立(到现在还是),被刺杀的独裁者朴正熙、发动政变的全斗焕都是出于庆尚道,地缘血缘是权贵的条件认证。反观戒严当时被逮捕、事件后被叛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的金大中则是出生于全罗南道。由此来看,光州事件的确也有一些内战的本质。

回到电影,主角之一的德国记者辛兹彼得,其实一共进入了光州两次,当他把第一批胶卷带到东京后,他随即返回首尔,并再由金四福载进了光州,路过检查站时,他当时用一个比电影更具说服力的理由“重要的美国老板困在光州,要去救他出来!”而并非“老板重要的文件留在光州没拿”,有美军当靠山的韩国军方自然是不会让美国人的出事的。而当时如无政府状态中的光州也没什么韩国特务潜身其中(但是枪林弹雨还是很危险)在追杀辛兹彼得,但他的确也在之后的1986年在报导韩国民主运动时,被警察殴打至重伤,差点丧命。

若要将德国记者的见闻拍成电影,想必会跟上述所讲的一样难嚼。《出租车司机》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对于金四福无所依据的状态下,写下了金万燮这个几乎和一般民众相像的小人物角色。

开场时,宋康昊饰演的金万燮唱着歌曲愉快的开着计程车,抱怨着在抗争的大学生不懂得珍惜与学习,又让他载着妻子怀孕的夫妇飞奔医院生产,乘客忘了带钱,他也只能摸摸鼻子祝福人家生产顺利。回到家与邻居小孩们踢球,盘球后却又将球踢的远远的,要小孩们去到别的地方去踢不要在他家门口踢。角色塑造任务在片头就交代完毕:他是一个好人、善心人,自顾不暇但也不能说上自私的一般小人物,与当今对政治无感(或说对政治敬而远之)却又爱对年轻世代参与抗争运动说教的多数“大人”写照无异。

这样的角色是自外于对于政治历史知识甚至是民主素养的认知的,接近于一张客观的白纸。金万燮的视角,只不过就是一个身而为人的基本良心。当他看到实力悬殊、不符合比例原则,已经不是威吓震慑的维安作为,甚至可能是基于仇恨而成就出国家机器身份的攻击行为,但到这些,只要是人,心理 正常者,都会对受害人民心生同情无法接受。金万燮在电影中的抉择或许经过挣扎,但一点都不会难以理解。

就算用小人物为观点,《出租车司机》的文本还是脱离不了严肃,但韩国电影工业几十年来练功有成,对于商业元素的掌控能力真的一点悬念也没有。最后众多出租车司机护航阻挡特务追逐金万燮与德国记者,画面精彩,热血也洒狗血,是完全符合戏剧高潮所需的煽情铺陈桥段。虽然,除了有个检查站班长刻意放行外(他分辨出司机没有全罗南道口音,可能暗示他是出身于全罗南道的人,为了自己人而默许首尔司机把资料带出光州是很合情合理的)的桥段很赞以外,其他商业元素安排(要角色们同心齐力有同心齐力、要飞车追撞有飞车追撞、韩国商业片必备的女儿角色)对我来说实在太多。但不得不说,要是没有这些,要观众喜欢这样严肃主题的电影,真的太难了!

我们都有类似感受,电影一旦涉及反映社会权益、价值的主题,非常难拍得好,导演若困在浓厚“左派的浪漫”之中,自己太投入内心世界,有可能会忽略画面、节奏,倾注在角色之间的对白道出大时代的信念与坚持,务求语句要感动人心等等。

不管制作后说出口的理念多么崇高雅致,总之,自己有感情之余,能充分平衡他人的“口味”,有时是区分高手与低手的准则。

《出租车司机》的导演张勋,绝对称得上高手,品味也无可置疑,他说如果当初宋康昊不答应绎演男主角,就索性不拍算了,笔者平生最敬重就是如此性情之人,心中清楚有些不可缺少的“尺”,其他都可以妥协退让,有些却万万不可,通常出色作品问世必须基于类似的偏执。当然,宋康昊亦够性格,他认真看过剧本之后,才正式答应合作。结果这两位演艺人双掌拍响了,不少人看前没太多期望,看后有喜出望外之感。

最后,看完《出租车司机》,我还有一点感想,那就是——每个人都能带来改变 。

就这部电影的描写来说,一开始的司机金四福是财迷心窍,但当他发现光州的被军队封锁的情况是如此严峻时,他其实是不想淌这趟混水的。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谁想那么不明就里的抛头颅、洒热血起来? 假如一开始看到军队镇压的惨况,就会那么大义凛然的为正义而牺牲,那反而才是做作而不切实际了。

有一幕,当记者辛兹彼得和帮他翻译的大学生在高楼上看到军队强力镇压、忍不住而想要跑下楼前进现场时,担心自身安危的金四福拉住他们说, “就算你们下去了,又能改变什么吗?”

其实,这正是我们多数人的心态,不管在韩国或是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样。

“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就算我愿意去做,也无法改变任何事。”或许真的是这样吧! 人生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可能只是螳臂挡车而已,无法对现况做出什么改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万一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意的现况视若无睹,老是拿自己无法改变任何事当作借口,这个世界又怎么能改变呢?

常听很多人说,韩国人如何勇敢上街头抗争。 然而我常觉得,促使人们上街头的,有时候不是因为勇气,而是因为一份“情”。“情”是韩国传统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视的一部分,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关怀的情分,把大家当作“我们自己人”的集体意识,很多时候才是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重要原因。

就像电影中所描绘的许多角色,其实也都只是平凡又怕死的小人物,而不是像好莱坞电影主角那样看似无所惧怕的勇士。因为把别人视为自己人,所以看到别人冒着生命危险上街时,自己觉得也应该一起冲上去,不能独自躲在安全的角落;因为都是“我们自己人”,所以在艰难时期,不管认不认识,大家会一起分享食物、汽油、物资,一起为那些被屠杀的人感到愤怒,也同样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感到伤痛。

所以当金四福想偷偷落跑回首尔却被发现时,他羞愧地道歉;当一起对抗军队的出租车队中,有些人因为车子出状况而无法一起坚持到底,他们最后说出来的话,不是感叹自己为国为民族壮烈牺牲的壮志雄情,而是“对不起”。

这样的情感,其实也出现在世越号事件之后的韩国社会中。 事件发生后,韩国到处都是“对不起”的字眼,因为人们把这些罹难的年轻学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了无法保护他们让年轻的生命继续绽放,深深感到抱歉。 也因为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即使过了三年多,人们仍然没有遗忘这件惨案,还在一起继续追寻事情的真相之中。

回到电影当中的那些小人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很小,即使挺身而出,也无法改变任何事吗? 是的,他们清楚自己会因此惹上杀身之祸,但他们还是勇敢的站了出来。辛兹彼得更是一个和韩国无关的外国人,但若不是他愿意舍命报导,事件的真相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因为是“我们自己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人们就不会轻易忘记。 这位德国记者也许在自己的祖国默默无名,然而因为他曾经与韩国人并肩站在一起,人们对于这份情不会轻易淡忘。 在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并感谢他为韩国所做的事情,他成为了“我们”的一份子。

你也觉得自己或许无法改变任何事吗? 或许,你我都可以先从设法增强自己的能力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造成改变的角色,而不是终日只用“自己反正无法造成任何改变”而当成一个不作为的借口。

另一件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是辛兹彼得出场时说的一句话: “这里太安逸了,但对一个记者来说,习惯于如此安逸是很奇怪的。”记者从来就不该只是惟恐天下不乱的狗仔,在《聚焦》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勇于揭发真相的记者,而在《出租车司机》,又有幸得见一个伟大发掘事实的记者,对他们只有肃然起敬。

其实,不只是记者,无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己,安逸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异常。我们究竟是在把握当下,还是只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的不想正视事实?为自己找一个值得奋斗或足以挑战的目标,让自己不那么习惯眼前的安逸,或许才是让自己以及整个环境更好的契机。

祝假期快乐!

先说好听的。

命题如此宏大的电影,其拍摄难点在于导演是想通过事件以刻画人物,还是通过人物表现事件。《熔炉》也好,《辩护人》也好,电影的创作者都是由小人物的觉醒与坚持入手来反应一个了无希望的社会环境,这种无力感进阶成为引发观影人群共鸣的主因。银幕是创作者与观影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观影者需要投入角色本身的困境去体验某种极端现实,所以在这一点上韩国的奇案与韩国上世纪80年代后的民主化进程被屡屡搬上银幕,这些事件本身就提供了天然的戏剧张力与冲突,充满暴力与血腥,导演和编剧所要做的就是从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完成人物弧光的同时为那些残酷扼腕的真实事件增添一抹人性的希望。

然而这个简单的任务却被完成的很不理想,使得影片的质量十分尴尬。

我们带着以上提出的问题来看这部电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仍然在通过塑造人物以表达事件。影片的前半个小时是韩国电影常见人物塑造的老套路,描述小人物的琐碎日常以传递他们根本的人物动机与起始的价值状态。与《辩护人》里宋康昊的图财律师一样,他在本片中所扮演的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贪财小人物,靠偶然间听来的信息为外国记者开车至光州这一行为来赚取房租,为保证自己的女儿能继续安稳的生活。这种叙事在韩国电影中已十分普遍,韩国电影擅长用小人物的家长里短撩拨观影人群的共情,之前无数话题性电影的成功都证实了这套公式的可行性。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是以人物表现事件的基本要素,片中的两个人物要有相当的距离才能完成人物弧光的建立。《杀人回忆》里乡村粗暴警察与大城市来的精英警察在探案方式上的截然不同,经过一连串谋杀案的进行同时对破获凶案陷入绝望,以至于最终完成了人物内核的互换,在冷酷的社会面前折戟沉沙;《辩护人》中起先因图财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小律师被同行排斥贬低,在事件完成后得到全釜山同行的认可,纷纷赶来为他提供辩护;《大兵小将》中怕死的圆滑老兵与意气风发的锐气小将,一路同行却格格不入,直到事件完成后才找到共同的相向之处——即对和平的渴望与家的眷恋。这些以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物之间通过共同的一连串历险事件最终达成巧妙的和解,是广大观影人群喜闻乐见的叙事轨迹,也是本片所使用的套路,即通过外国记者与本土小人物在光州的共同历险来完成对社会事件的刻画。这又是一种最为朴实也被证实确有奇效的表达方式。

两个人物之间因为本身语言不通而无法进行深层交流,出租车司机始终没能明白这位记者为何手持摄像机,而这又为41分钟时因出租车司机的脚底抹油而导致的第一次显性冲突提供了契机。出租车司机虽然图谋小利,但因为遭到冤枉反倒激起了他要将司机的职责进行到底以光明正大收取报酬的意气。虽然影片浸沉在俗套之中,但我还是要说,比起看到了一些大街上的悲惨境况、被军警打破了脑袋的无辜学生,就立刻奋起参加游行的这种英雄式人物塑造,本片的俗套情景还是更贴合于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宏观叙事对我们起到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倒是我们本身的性格会为我们的抉择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比如本片中司机一直对学生参加游行示威的不满与《辩护人》里图财律师在餐馆中与记者的冲突如出一辙,都出于对社会进步力量的不理解。不是他们最终被这股进步的思潮而感动所以变得舍身忘我,而是因他们周遭的人遭到了不公正的压迫与残害,所以才不得不站出来对抗那个扭曲的社会。影片46分钟左右出租车司机因光州出租车司机的被捕而感到疑惑,免费的汽油,市民慷慨的食物和城市中心团结的人群都是逐渐影响司机人物弧光的物件,发出的信息是相同的,但这种信息的传递所起到的影响却不是无效的,而是渐进的。在天台上俯视示威人群的主观镜头是这一连串影响的高潮点,它意味着司机对于示威运动的误解已经被模糊的开放式情绪所接纳,纵然他仍然是那个蹲坐在天台上只顾着吃饭团的小人物,那件被载入世界史的现代惨剧与置身事内的他仍然毫无关系。

经过暴动事件后的司机仍然在询问镜头是否昂贵,关心的是能否立刻返回首尔。我们需要对这种紧贴人物塑造的对白表示赞扬,虽然对于韩国电影来说它平庸无奇,但能控制人物在经历极端事件后不飘然起飞,需要编剧一定的克制。车子坏掉的情节将出租车司机与光州事件绑在了一起,弃车离去显然不符合他图财的人物性格,他只得半推半就着继续走向事件的中心,于是在影片一小时左右,爆发了第二场两个人物之间的显性冲突。此刻记者与观众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出租车司机的误解,因为编剧借大学生之口交代了司机焦急的主因在于自己的女儿,而不再仅仅是为了金钱。人物情感质朴的一面在此刻覆盖了他略微贪婪的缺点。记者在66分钟和解段落的【为了钱去当记者】的说法开始为两个人物在精神层面进行和解铺设了道路,此刻同时发生的是在印刷厂的极端冲突,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后两者是配合和解段落为观众所设置的情感烘托,最终将问题回归到将胶片运出光州以曝光光州事件的最终目的上。为加强这一终极目的对观众的吸引,又加设了大学生殉难这一事件。

但司机仍未被说服,即使他本人也差点遭到军警杀害。84分钟左右的独白段落仍然是他对于旧生活的无比眷恋,但他内心的某种力量正在渐渐觉醒,在清晨溜走时对光州人的钱表示拒绝证实了这一点。

至此影片已经完成了“为了钱而来到光州但是希望离开”,到了“不得不因为家庭的缘故而离开光州但是希望留下”这一主题的转变。

在归程中,同样是在餐馆这一场景,他听到普通民众对事件的误解,老板娘因好心多给他的食物与之前光州市民给他的饭团相对应。人物的弧光至此完成,他一路返回光州,此刻不再是为了钱或者其他原因,而是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106分钟左右害怕自己的车子被刮的司机与车子被打成了筛子也要救人的司机,是同一部影片里时间维度跨越不到三天的同一个小人物。从影片开头那句为了骗取车费而脱口而出的颇具喜感的dont worry,在人物弧光塑造完成后的再度使用,是为了明确一定会将记者送出光州的决心。

最终在街头等待父亲回归的女孩等到了出租车司机,和那一盒为了腾出容器带走胶卷而送来的饼干点心。


影片本身并无亮点,叙事老套,尤其是军警这一条线索,无论是心狠手辣的一方还是最终将主角二人放行的陆军军人,都缺乏相对应的行事逻辑,人物塑造远不如07年《华丽的假期》。

影片采取平铺直叙的前一个小时是韩国电影的惯用套路,慢热的前戏在一小时左右的冲突桥段开始进入高潮迭起的后半部分。但本片憋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只给出了一个公路上的追车情节,出租车司机们为掩护主角携胶卷逃离而奋不顾身,但此悲壮的桥段也破坏了影片的整体结构,使得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演变为速激一样的荷尔蒙释放。

最令我感到不满的莫过于影片结尾记者本人的出镜,如电影《爱德华斯诺登》的结尾一样由斯诺登本人出镜。在真人出现在电影当中时,我们应该为电影所记述的事件本身而鼓掌,还是按照电影的质量来评价电影本身呢?这实际上是创作团队的讨巧行为,与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结尾将柳传志、王石等企业家搬上银幕为气氛进行进一步烘托是一样的,但他们不是电影的组成部分。

事件也不是电影的部分,事件是事件。另外,一旦遭禁立刻封神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观影人群中十分流行。像韩国电影屡屡选择这种社会问题进行电影化的呈现,被许多影迷看作是了不得的成就。说句实话吧,因为这些事件本身就充斥着性与暴力,容易被改编为卖座电影,而且留给创作人员可供发挥的空间极大。我看了不少人在豆瓣上的评价,类似“我国拍不出来,韩国能拍所以给赞”的奇葩逻辑,也算是一种矫枉过正了。电影的品质应该由电影本身出发,它不应该是政治投机,不应该是冲奥的算计。

还有一种现象,即【我被感动了,那这部是好电影】。实话说,《追梦赤子心》我从高三看到现在,每次看都会从影片中段一路哭到影片结尾,圣母大学的学生将鲁迪抬离球场一段。但我从未在知乎上向任何人推荐过这部影片,因为它不是一部值得称道的好电影,随着阅片量逐步提高,再回头去看它,实际上早已沦为泛泛。但我每次消沉的时候还是会重新去看鲁迪的不懈努力,直到他从圣母大学的橄榄球场入口领队出阵。

共情和移情作用在观影过程中出现是正常的,它们不代表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举个例子,布莱希特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电影和戏剧上的间离效果,这种创作意图的电影都会刻意让观众感觉到自己在观看戏剧,到头来谁也不会被感动。那么这些影片就都不是好影片了吗?如果要按感动与否来评价影片好坏,那么现在的最佳影片估计就得和《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条狗的使命》、《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这些电影有关了。

至此,我只能说,作为一部标准的流水线电影,《出租车司机》只能代表韩国电影的平均水准,按照韩国电影为我们贡献的经典影片来看,它也根本说不上是一部好电影,只能说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不好听的话就不说了。

“光州的棺材不够了······”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诅咒,但更是罹难者的一次怨怼,他们被韩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污垢遮盖了,与他们渴求的民主制度来比,棺材更成了一次绝地嘲讽。


1980年5月的在韩国光州的一场浩劫,夺走了240人的生命,导致了409人的失踪。电影《出租车司机》便直面了这个故事,讲述一个作为市井小民的出租车司机,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帮助德国记者拍摄“光州事件”,并在一众司机合力保护下,护送出记者和他拍摄的新闻胶卷,从而将这个弥天大罪暴露在世界的舆论漩涡中。







而本片,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至于片末德国记者现实人物的视频亮相,算是书写了“历史”,且为角色的性格来背书。


如果单以电影成色来说,本片并不出彩,我向来认为用焦点事件作为电影的题材,本身就很是讨巧了,“制作者的社会良心”这个论断先不要摆出来,因为你要看的是电影,不是黑幕揭露,本年度韩国那部讲述校园性侵案的《蚯蚓》便是失败的例子。






除去讨巧的题材,导演张勋过于依赖煽情场面,试图营造“光州惨案”的流民图,但是事实上,这种惨案更多是几处集会枪击的拼接,数段医院血肉的抛洒,升格镜头让“惨状”放大了,但是当局和民众冲突来由的细节却草草了事。宋康昊和德国记者饰演的外来者成为一个窥视现场的摄像头,但是它只是扫过了几个被迫害者,而没有聚焦在一处可以显微军政府或者民众组织的细节上。





换句话说,《出租车司机》在处理“大历史”上过于程式化,剪裁过冗;但是在讲述“小人物”中却又纤毫毕露,不遗余力,而这一点,首先得归功于宋康昊的演技。


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宋康昊,这部《出租车司机》的观赏度会降低很多。作为忠武路三驾马车之一的“宋康昊”向来是小人物角色的专业户,《杀人回忆》中的小警察,《汉江怪物》中的小市民都是如此,而2013年同为小律师的《辩护人》更是和《出租车司机》一样,同样讲述了“光州事件”。





在本片中,宋康昊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有着市井民众的投机取巧,却又不乏怜悯小善之情,他属于那种犯不出滔天大罪,也做不了丰功伟绩,但是却有着善恶并存的底色。中年丧妻,单身带女,贫苦度日,这几个条件本身就很容易完成人设架构了。





不过正因为“容易”,自然就很难出彩,就如同在一个铺设好的公路上如何开出花式赛车,这本身就是难题,宋康昊的方法则是“情绪的慢染”


从一个只想过好自己日子的市井小民,到一个可以舍生取义的底层民众,金万燮这个司机的确被光州的景象所感染,他见过了朝存夕死的年轻人,也见过满货车即将被屠杀的大学生,这些足以让他畏惧,所以当他面对军政府特务时,可以瞬间失去抵抗力,甚至报出自己的真实住址。





但是“怕”只会让一个市井小民畏惧,却不会愤而勇起,宋康昊在前面是在用幅度大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隐藏自己内心的那粒“小”。而当在面馆看到民众被军政府的舆论混淆视听,不能分辨真假时,他终于捏着报纸,泪光闪烁,心有触动了。





随后在车中一边漫无目的地唱歌,一边哽咽难言的哭泣,这段全片最精彩的表演不仅让人观之动容,更足以泪目。而车头一掉,小司机心中的那颗“大”终于熔出来了。





终究,屠杀和暴政只会让人们畏惧,而遮盖和欺骗才会激起民愤,宋康昊能够为“光州事件”中数百口棺材守灵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把这份“畏惧”到“民愤”的过渡实现了无缝对接,这才是高明的演员。


《出租车司机》作为本年度韩国电影可以一看,终归不是因为它的“大时代”题材的血雨腥风,而是因为宋康昊让金万燮这个“小人物”可以做出伟大的抉择。

作为电影本身真的很无趣,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拍过《高地战》的张勋拍的了,导演创作技巧层面没有任何可喜之处,明显没有达到这个剧本本应有的力量。
前半部节奏极差,特别像流水帐。连脸叔初见暴乱被震撼和狗焕被抓这两场戏的情绪都处理得那么仓促。最后的出租车队追车戏尤其惨不忍睹,本来该多紧张的一场戏啊,剧本里得多动人啊,节奏竟然直接给拍垮掉,全靠音乐救。
这片是显然低于韩影近年同热度级别所对应的片本该有的平均水平的。

当然,这片的力量在主题。大家津津乐道的也是这个。可主题上的所谓突破,我竟也想动情而动不了,看看片里那些抗争血性再看看戏外的事。我怎么怎么琢磨都觉得不是个滋味呢。





当然了,隔壁能拍比我们不能拍还是要强太多了。
隔壁确实表达自由得多,毕竟出了《恐怖直播》这样不论立意还是手艺都足够优秀的讽政电影。已经能说明问题。
可用《出租车司机》这种片来赞美?还是算了吧,只能说肉食者套路不同了。
至于脸叔,也就是奉献了他随手平均值表演水平吧。

以及脸叔这算qin 定吗?

想想张勋这次导演手艺滑坡,难道也是奉旨拍片的原因?

几年之前,在与一位好朋友闲谈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觉得音乐和电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艺术,当时的我不以为意,笑呵呵地举起装满果粒橙的杯子。

时间一直在往前不慌不忙地走,慢慢的我发现身边能让我热泪盈眶的事情越来越少,倒是有时偶尔听见的好歌曲和直击心灵的好电影会让我重新审视当时的不以为意。


1980年光州的春天,棺材不够了。


宋康昊依旧贡献了丝丝入扣的细腻表演。一如【辩护人】中的小人物,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的司法系统以及暴力机器,这一次的首尔出租车司机,他选择和整个光州的正义站在一起。当得知首尔的司机带着外国记者进入光州来报道事实的时候,整个光州是欢欣鼓舞的,在他们的眼中,这两个突然造访的人,是会带给整个世界真相的希望。所以他们在集会广场跳舞,他们集会游行号召所有光州人民团结一心,他们给远道而来的司机塞上自己做的饭团和食物。





他们对民主充满着希望,即便所有的对外信息被切断,新闻出版界成为军政府的喉舌,即便光州外的人们都因为舆论把民主进步人士认成流氓和不学无术的大学生,坚定的光州记者和出租车司机以及其他所有人团结在一起,为了事实和真相不惜肝脑涂地。




饰演光州进步大学生的柳俊烈在这部作品中戏份不是很重,但当他被秘密警察抓住之后对德国记者说的那番话着实令人动容。

“能听到我的声音吧?我会缠住这里这里的军人,所以拜托,逃出去,把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全世界。”

起初军警只是用催泪弹和警棍袭击示威人员,后来荷枪实弹的军人们对唱国歌的人群进行了机枪扫射。





中枪的人群倒在广场上奄奄一息,出租车师傅们用自己的车冲进广场挡住抢眼,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一个又一个中枪的光州人民。即便是为了生计,平时爱车如命的首尔司机也开车冲在了最前面。




在光州事件越发恶化的时候,首尔司机带着德国记者即将离开光州的最后一道关卡,哨兵中士在搜车时已经看到了后备箱中被故意替换的首尔车牌,但他在迟疑了一秒后还是放行了。他或许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但他知道他做的事一定是对的。




真相和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终究会来临。

电影的最后,逃离关卡的首尔出租车司机被收到风声的秘密警察追捕,在即将被开枪逼停的瞬间,旁边的小路里窜出了四五辆绿皮出租车把原本不宽的小路堵得水泄不通。他们和警察的车队在小路上缠斗,翻车,他们在自杀式地挂倒挡就为了护送首尔司机和德国记者出光州前,对着首尔司机露出了试图安慰的苦笑说道:“到这里,基本上就安全了。”




画面切到柳海镇饰演的光州司机,倒挡,眼含热泪,百感交集,随后镜头转到路边茂盛的绿萝,镜头慢慢放缓,全镜结束于一阵刹车和金属的剧烈碰撞声。

关于光州事件的电影,韩国拍过很多。他们善于回望国家的黑历史,不断揭开伤口,反思过去,即便并不善于学习经验教训,这种做法依然十分值得尊敬。


有句话说,“许多人还没来得及清醒,就已经死去了。” 敢于回望过去,敢于说实话的电影很难得。反思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曾经犯过的错,甚至回避和粉饰过错。韩国有独特的电影审查制度和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也有一群以宋康昊为首的愿意为国家和社会发声的艺术家,所以才能出现【辩护人】和【出租车司机】这样的作品。不知看战狼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长大的一代人还能否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但还是感谢所有为这门艺术做出贡献并令其伟大的人们。





谢谢。
數小時前在中環IFC觀看此電影。
感覺本作較缺乏藝術性,一些地方比較生硬,有些地方似乎有點太濃的商業電影手法(如末段的汽車追逐),全場只有主角的演技支撐著。
但本作也的確能引起思考,作為一個時代中的小市民、軍人,願意承受多少風險,應該如何面對抉擇,也令我想多了解一下光州事件。
開車回家路上,已過零時,看到馬路上的大型電子顯示屏寫着改道告事:「今晚海旁舉行煙花滙演⋯⋯」
后半段全程哭。这是一部复调电影。
完。

在豆瓣电影里面,评分达到8分以上就是极好的佳片了,而今天这部电影评分9.1,堪称今年韩国最火的电影,就是「出租车司机」。


当然这部不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只是刚好重名而已。

《出租车司机》:小人物的光荣史诗

8月2日上映的《出租车司机》两周时间观影人次就突破800万人,距离一千万观影人次也已不远。韩国人口总数也就五千多万人,这个观影人次意味着每七个人韩国人当中至少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可以说非常厉害啦。


这部电影讲述的背景是在大时代历史事件下闯入的小人物,这个历史事件就是韩国著名的“光州事件”。1980年的一场民运(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激烈冲突)。熟悉亚洲历史的朋友,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著名的「光州事件」。

一场改变了韩国历史进程的民主主义运动。


「光州事件」之前,韩国是军人独裁统治的时代。镇压一切有关民主运动的活动,并且经常逮捕和严刑拷打异见者。

「光州事件」之后,韩国摆脱了军事独裁,慢慢走上了民主的道路上。

「出租车司机」讲述的是这个出租车司机,将军队镇压百姓的录像护送出光州的故事。


宋康昊隐隐很适合这种底层小人物角色,从不管窗外事到挺身而出,又有点辩护人的味道。已经可以预见片源释出后,多少人又会说,看,棒子又黑了自己国家一把,当韩国把当年光州事件搬上银幕时,我国却不知道哪天能看到我们的"光州事件"电影。

我知道这是戏剧化改编,但良心不允许我做出别的评价。艺术承载着记录历史的功能。

隔壁影厅在放虽远必诛拯救人类,这个影厅在放韩国黑历史。

能把自己国家黑暗的一面拍得这么好,提起光州韩国人都会知道这段令人心痛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光明。



一个忙着开出租车,讨生活糊口的父亲,担负着家庭的责任,每天想的是多赚点钱、多陪陪女儿,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来关心所谓的时局变化。

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小人物,面对复杂的考验,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

他面临的矛盾与抉择比知识分子的仁义道德更令人感动,他的原则和坚守也更能展现人性的美好。

因为普通人的心灵闪光,才是更难得,也是更可贵的。


又难过又感动。明明可以苟活,为什么要反抗?因为小人物也总被卷入命运的漩涡,而一旦你目睹了,你无法置身事外。人类文明的进步,大概都是靠平凡人的善意。

揭露历史暴行的片子总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是,只有正视了历史,国家才能更好!虽然对韩国的历史没有认同感,但是韩国的政策让韩国的这群电影人可以自由发挥,他们是幸运的!以出租车司机这种小人物的故事创作非常完美,正是这些最普通的人改变着世界

当举国还在虽远必诛的时候又被甩了一巴掌,大众的政治冷漠使得我们淡忘自己的近代史,但历史必将审判罪人。我们不缺伪爱国的圈钱无脑片,何时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才是真的大跃进!那种虽远必诛也能忽悠到五十几亿,真是可悲可耻…

《辩护人》和《出租车司机》堪称韩国两大辱华电影!
看韩国的影视剧一定要备好纸巾——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如此。我们虽然有时候嘲一嘲邻国的电视剧永远在制造玛丽苏,可是另一批做电影的人,首先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广泛度就已经盖过我们一大节了。当我们还在我国的电影里一点点找隐喻时,其实更羡慕他们可以堂堂正正的把这类电影拍出来吧。

宋大叔的演技依然惊艳我,巷子中和追捕他的官员营造的紧张感,路灯打在饼叔脸上才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恐惧。这是一群比「釜山行」里的丧尸还要可怕的国家机器,冷血,暴力,泯灭人性。老人妇孺,孩童青年,就算举着白旗从人群走出准备投降,冷冰冰的子弹也没有丝毫犹豫射向他们……
在被围困成一座“孤岛”的城市里,无论是记者,出租车司机,普通百姓还是医院里的医生,都在努力的自救与反抗。最近在学习新闻的专业书,所以当看到主角和光州的记者拼命想要把真相告诉世人的时候,真的无比敬佩他们。书上写着:新闻应该是政府的喉舌。其实,应该是人民的喉舌才对吧。

历史是一块大大的遮羞布,掀起一角变会扑的满脸灰尘。但很庆幸,有人愿意掀开它接受阳光的暴晒,好让下面变得清爽而又干净;希望有一天,我生活的国家,也愿意将历史掀开,抛开过错,才好前行。

从«辩护人»开始,韩国这类政治社会题材电影就存在一个大问题,价值观的一面倒,感性大于理性。
如果这类电影艺术性高,那为何«战狼2»就艺术性不高了呢?
拍电影的人,尤其是导演,首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传声筒。
在民主信仰的指引下,仿佛主角就是伟光正加身,反派就邪恶暴力。
有人拿某某事件比光州运动,如果将来有一天有人用这种方法拍,你是高兴呢还是会愤怒?
拍光州,而不见导演对特定民族性的反思,是导演的认知能力不足。
同样商业片手法,杀人回忆则深刻的多,起码知道从国民性身上找毛病。
韩国政治的真正症结视而不见,永远在民主阳光与阴谋论之间激烈翻转,拍这种给当局加持的电影,借否定军政府而强化现在民主政权的伟光正,这电影跟«战狼2»,除了取媚对象,思路有啥不同么?
如果说有感慨,就是他们浪费了珍贵的创作自由,浪费了光州这么好的题材,看原型人物,当时是跟光州民主运动的领军人物是有接触的,宗教社会美国各种势力,光州不是一场民主/独裁的简单论述就可以描述的运动。
可惜了。

国庆档, 电影们又扎堆了,与往常一样,这一个节点,国人年前消费的热潮,不抓住, 简直是暴殄天物。


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我最期待的《芳华》,临时换挡了。太罕见了,拿到龙标了,开始路演了,预售票都卖出去了,竟然也能换挡,我要是冯小刚, 估计也得哭晕在厕所吧。


于是这个国庆档,也就声色犬马了,《羞羞的铁拳》、《缝纫机乐队》、《英伦对决》、《追龙》,欢乐爆笑的,动作爆裂的,这才是开大会之前的好气氛,这才是其乐融融。


好在,国庆前抽空在台北看了《出租车司机》,也是等待已久的片儿,也知道在国内不可能上映,今天来说一说,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芳华》的一种弥补。




(这个片名翻译也是够萌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使命必达的温情片儿)



这两年,虽然韩国电视剧足够火红了,但在内地院线看到韩国片儿的机会真真儿太少了,比两条腿的螃蟹还少,之前只有个《暗杀》,去看了, 还竟然是个配音片儿,果断退场。


韩国电影与电视剧简直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存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受众们不一样,导演们的追求也就不一样。《出租车司机》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其实就是《辩护人》的一体两面,背景都是1980年发生的光州事件。具体来说,就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一场不可描述。





饼叔宋康昊继续演了自己最擅长的小人物,一个出租车司机,善良、贪财、正直而又坚强的形象,饼叔也是完全handle。电影讲故事的能力很高明,不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而是从一个小人物的切口走进去,当你看到这个司机,代入的其实就是自己,你不了解,没关系,来,慢慢看着,带你去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恐怖。



现实永远比戏剧更加戏剧,你难以想象的事情,总是在反复地发生。一方是呼号的手无寸铁的市民,一方是真刀真枪的所谓正规力量, 想一想,你就知道置身于此地,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时候,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就变得至关重要,一个德国记者,雇佣了这个天真的司机,两人一起经历了这个事件中的一天,即便一天,已足够一生难忘。


最有感触的是两个细节——当司机载着记者来到群众们抗议的地方,那些天真的人们摇下了他们的车窗,将自己做好的饭团给他们,“你们大老远地来帮我们,我们感谢你。”他们不是缺衣少食,本可以浑浑噩噩的活下去,但他们没有,除了这些,他们还要自由。


宋康昊中途无法忍受危险的逼近,扔下了记者,选择了回家。在路上的一个小饭馆,又一次吃到了那熟悉的光州味道的饭团。他本已经买好了给女儿的小皮鞋,可以回去带着孩子一起野餐了,这些事情他可以不用管了。但在犹豫了很久,犹豫着都留下了泪水之后,还是毅然调转了车头,往那枪林弹雨处去了。


这种犹豫,就是感人的所在——我们的电影,很少会表现出这种犹豫,所有的人,就已经定好了,是怎样的,那就一直是这样,即便有转变,也是很突兀的,让你觉得是为了变而变,变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同样的人变了一种活法。


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影片的最后,那个德国的记者,通过电影发声,希望能够再见到司机一面。而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后,司机的儿子出来了,尽管司机金四福已经在事情发生4年后去世,但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平凡英雄的存在与面容。


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的国家,却在一直改变电影,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原本,《芳华》是可以让我们骄傲一小下的,但现在,只能呵呵了。没错,你看到那些合家欢的电影,确实在呵呵呵啊。也不是不行,只是在呵呵呵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的心是虚无的,那种感觉呢,就跟你自慰之后确实得到了满足,但总觉得那些sperm in vain了,就像那些热血呢,还没有沸腾过,就飞快地撒到地里面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身边的一个妹子哭得简直不能自已。物伤其类,本来就是人类的高贵品质, 了解一段历史,电影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但我们却总是希望把它们当做娱乐与宣化的手段。


我不渴望中国能拍出《辩护人》、《出租车司机》这样的片儿,我希望它们哪怕能够在中国上映就是进步。但谁知道呢,中国自己拍的,现在还生死未卜呢。蝼蚁们,笑一笑,乐一乐,也就是了,你们知道那么多,有啥用呢。


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哪怕是蝼蚁,我们也会高兴啊。哪怕血不多,那血也是热过的啊。

上次深夜哭着看完一部片子是对未来迷茫时期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再上次深夜哭着看完一部片子好像是青春期看新不了情

《出租车司机》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至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审美品味,但是也没有某些影评人宣扬的那么夸张。它的着力点在于韩国国民对于其历史中某些黑暗阶段的自我剖析,和隐约的自我赞许——小市民的自我觉醒折射民族的自我觉醒。而我们虽然有类似的历史却不能有类似的电影,这点能戳到许多人的痛点,而且韩国电影在煽情上一直颇有建树,像最后那场出租车司机大战军车的戏,几个秃头老司机英勇就义,无论在人伦,道义,还是政治上都很戳人,所以它的评分有那么高。

(我是不是没截到重点。。。。)

《出租车》被韩国选送去参加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角逐。今年有可能是比较政治正确的一年,比如《使女》在艾美的横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群文化人的自省,愤怒,以及不安。于是精英们想借由某些审美风向来彰显他们的人伦精神和政治上的立场。可惜的是,脸谱化的人物,刻意煽情的剧情设置,都略显匠气,横向比较其他的选送电影,几乎都有大奖傍身,鲁本·奥斯特伦德的《自由广场》,迈克尔·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再观察近年来的最佳得主:

〔2010〕阿根廷《谜一样的双眼》

〔2011〕丹麦《更好的世界》

〔2012〕伊朗《一次别离》

〔2013〕奥地利《爱》

〔2014〕意大利《绝美之城》

〔2015〕波兰《修女艾达》

〔2016〕匈牙利《索尔之子》

〔2017〕伊朗《推销员》

镜头语言要么很仙儿,要么就精准而朴实,修女艾达精准到教科书级别的电影构图,索尔之子颇为大胆的视角处理。

一句话就是《司机》进不了最终五强



很多人表示很羡慕韩国现有的审片制度,我们会不会有这一天,谁知道。

【首发于-自嗨公众小号-以日witheday,以免和谐文章内容已部分删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欢迎留言讨论】

今年5月末发布第一支预告片,8月2日正式开画的这部韩国电影,张勋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在上映两周的时间创造了800万观影人次,打破今年的影坛新纪录(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统计)。

这次,韩国“国民影帝”宋康昊塑造依旧是一个小人物。从预告来看,整部影片充满了历史年代感,宋大叔扮演的出租车司机,非常的喜乐的一个小人物。不过,看似是一个极具喜剧色彩的小市民,可是影片的故事背景却有着历史的悲剧色彩,这让影片中的每个民众都不能摆脱大时代的命运。

来说说

为什么这部电影今年在韩国这么卖座!?


【一】故事背景:历史大事件

故事背景是1980年的“518光州事件”,这个背景事件有多大,很多观众可能并不知道。简单来说吧,“光州事件”之于韩国的意义,相当于敲响了军政府统治的丧钟,直接推动了后来的各种民主化进程。而所谓民主,就该是人人都要记住的事情。所以,很多电影也会将小人物的故事放置于大时代背景中进行演绎,既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感,又增强了时代中个体的渺小感,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和即将上映的冯小刚作品《芳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伤痕体创作一直也在沿用这一手法。

而,“光州事件”也可以算作韩国的“伤痕体素材”,在以往很多韩国电影中都曾作为背景情节出现过,比如大家比熟知的影片《辩护人》《薄荷糖》《26年》《华丽的休假》等等。

宋叔的这部新片真实还原了当年“光州事件”之后,为了突破军政府的新闻封锁,出租车司机金四福为德国记者勇敢机智将德国记者Jurgen Hinzpeter和他拍摄的十卷胶片送出光州的故事,而Jurgen以此创作的《蓝色眼睛的目击者》一书让韩国民众甚至世界各国有机会看清当年历史的真相。


【二】电影角色:日常小人物

《出租车司机》里面的三个主要角色,宋康昊扮演的出租车司机“金万燮”,托马斯·克莱舒曼Thomas Kretschmann扮演的外国记者Peter,以及柳俊烈扮演的懂英文的学生翻译“具栽植”,这三个人物原型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这种人物设计和角色定位,加之一点的历史背景进行改编的故事,在韩国乃至受韩国类型片影片的我国向来深受欢迎。

(左:穿出租车制服的宋叔/右:《辩护人》中律师扮相)

(左:老了啊/右:《钢琴师》里听Szpilman弹琴的德军上尉

(左:80年实力唱将的复古发型/右:《请回答1988》的“狗焕”)


历史改编题材的影片总是有对应的原型人物,正如前文提过,宋康昊扮演的出租车司机“金万燮”的原型人物是历史人物“金田福”,而托马斯·克莱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扮演的外国记者Peter的原型人物则是《蓝色眼睛的目击者》的作者,德国记者Jurgen Hinzpeter。


【三】演员实力:宋叔的票房号召力

写文时,我也初步统计了下,宋叔参演的电影在豆瓣基本上没有低于7.3分,且多数在8分以上,类型片居多,而从2001年《共同警备区》,2003年《杀人回忆》,2006年《汉江怪物》,2007年《密阳》,2009年《蝙蝠》,到2013年《雪国列车》,2014年《辩护人》,2015年《思悼》,2016年《密探》,基本上每年一部的“高产”良心作品,而且每一部在韩国几乎都有800万观影人次以上的票房成绩,部分甚至超过1300万。这是怎样一种票房概念呢?

(会数钱的演员是票房保障~233)

目前,韩国总人口数为5000万左右(2015年统计),一般来说,一年有四部过千万的电影就已经是“非常有看点”的一年了,所以可以想象宋康昊这位“国民影帝”不是白当的——颜值是浮云,关键靠实力!而这部《出租车司机》开画两周,海外的豆友已经打出了均分9分的好成绩!

最后很想说,历史的真相无从考证,正如我们无法感受当事人或其家属的情绪,因为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事实可能并不能完全知晓当年的真相,但是,发生过的事情不能被忘记,不论它现在以怎样的形式被呈现出来。


(首发被和谐过,所以删减了很多——引进无望,坐等美汁源啦)

(首发于-自嗨公众小号-以日witheday,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欢迎留言讨论)

这是一个属于人民英雄的故事。

学生,出租车司机,记者和普通民众,他们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也是在某些走狗看来弱小得可笑。然而再暗的黑夜,终究也会迎来黎明。

我在9月份曾经因为工作交流出差去了庆尚道釜山市,顺便在当地看了电影,找了一个有英语字幕的场次看的,再加上我对韩语几个日常词汇的了解,按照当时的印象,我觉得在韩国能成为票房最佳是实至名归的,这电影能成多大成就,宋大叔算一半的功劳,毕竟是韩国国宝一样的实力派。

还有就是,是的,题材占了很大优势,光州事件至今我们所知的,绝大部分还是德国记者报道的,加上政府部分统计数据,但我有理由相信,1980年光州的真相,还有很多未解密的,尤其是人员损失,账面上公开的情报说光州的平民死亡200-300,受伤800-1000,假的,远不止这些,平民伤亡,失踪人数,军人的人员损失,这些信息的确切数字至今在韩国政府都是第一等的最高机密,而且我相信未来一百年内也不会解密,未来的时间顺序上我们一定是先知道肯尼迪到底死谁手里,然后才知道光州死了多少人,网络三线编辑吹牛说死三万四万五万,那是小报杜撰新闻,看了就是乐呵,但假如数以万计的死亡数字作为政府权威机密档案而公开,势必将大幅重创目前韩国的行政体制在民众中的统治合法性和权力威信,这是政府所不能承受的,哪个党也承受不起。尽管文在寅总统和包括宋康昊大叔在内的主创一起看了这部电影,但总统的内心独白也只能是:“这确实再现了当时的情绪和一部分真相,但我知道更多的信息,而且我一辈子也不能跟别人说……”

此外还有,《出租车司机》是韩国文化开放后众多题材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但是要我个人判断的话,当然不是最好的,比如说在综合表现上还是远不如《熔炉》,宋康昊大叔是《出租车司机》的演技第一,但拿他自己的电影来比的话,受限于剧本的设定,宋大叔没机会把自己100%的实力全部发挥出来,也不能跟《辩护人》相比,所以在敏感激进题材的电影里,《出租车司机》的质量好于《华丽的假期》《王者》,跟《局内人》《特别市民》是同一个档次的水平,但比不上《熔炉》《辩护人》。

其它的不说,说一个我个人认为的BUG,是我个人认为的,你们不认为就算了。剧情到了后期,宋大叔和德国记者在过哨卡的时候,军人明摆着发现了首尔市车牌,也察觉了非全北道的口音,唯一的解释是这个军人自己是全北道的籍贯。这一点有误哈,不提口音的梗,把这兵士塑造成光州事件的同情派,这我也信,但暗示他是全北道人,不太可能。首先,围困光州市的军人都是肩带纯绿色领章的机动部队,不是当地的军人,具体来说,是以空军运输机为行动主体的空中机动反应部队,以往是应对朝鲜任何位置进攻都第一时间到达战场的精锐部队,是做足了保密工作然后乘坐运输机到达光州市的,这么处心积虑的事,事先肯定对军人进行身份甄别,全北道出身的士兵不会前往光州的,因此也不可能有军人能分辨光州的口音。

然后,不是以哪一个国籍公民的身份,而是以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一个人类的身份,向1980年全北道光州市中为了人类文明进步斗争而牺牲的人类致敬,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不知道你们哪些人是为了民主化而在抗争中牺牲,哪些人是为了互救和帮助牺牲市民而牺牲,但1980年,你们死在了人类抗争暴力独裁的无数次斗争中,全世界有无数国家的无数平民为了反抗各种独裁者,死于战争,死于游行,死于迫害,在20世纪长长的历史中,你们所有人,连同光州市,写在历史中。1980年,全斗焕总统说你们是暴徒,21世纪,全世界都已经了解你们的真实一幕。

正式全北道光州市的无数死去的人,让全斗焕能深刻的感觉到,即便自己拥有枪,统治地位也是充满不安的威胁的,也让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独裁者知道,你们就算把一整个城市的人全部消灭,也只会让剩下所有城市的民众反对你,你的军队的数量难道比全部民众的数量还多?

每次看到韩国拍的电影都非常有代入感,大家都有类似的事情,都是黄种人,而且年代都比较近。
然后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能说的太多,因为要被和谐。
为什么?